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九)

August 8, 2017 Hzsmails 6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九) 嘆息之敵弗可視,視則明日復明日,嘆息之時即為功,莫讓嘆息代行功,識破機關當下道,何來惱悔與嘆風。    社會上有很多人動不動就灰心嘆氣,實際上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,這是阻礙事業成功的一種暗藏之敵,因此,我們絕不可輕視它。如果說今天受到一點挫折便哀聲嘆氣,一愁莫展,自己鼓不起勇氣了,那麼這件事就會一天接一天地拖下去,甚至於被徹底拖垮,這個事業就再不可能成功。所以,我們在遇到挫折而想要嘆息的時候,就應當及時把嘆息化為力量,不去嘆息,而代之以行動,千萬不能讓嘆息把我們行動的時間占去了。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自己就不會再有後悔和煩惱了,一遇到什麼事,當下就做,轉化嘆息為行動之功用,這才是智慧的做法。   […]

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令我扯拉佛陀的頭髮

August 7, 2017 Hzsmails 1

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令我扯拉佛陀的頭髮   2014年某月的一天(由於時間隔得有點久了,準確的時間我已經記不太清了),我有幸在美國洛杉磯聖格講堂三聖殿拜見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。我忽然想起一個大家普遍在猜測、多人問過我的一個問題,便不假思索的直接問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(下文中所提到的佛陀即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):“佛陀師父,有很多人都說佛陀頭上戴的是假髮,這些人說的對嗎?”佛陀聽後便哈哈大笑了起來,對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,亂髮問的弟子給予了無限的包容和憐憫,邊笑邊說:“來來來,今天就讓你親自來扯拉一下我的頭髮吧,來證實一下到底是真是假!”佛陀話音一落,我嚇的馬上連連磕頭懺悔說:“弟子愚癡。我一個凡夫俗子,今天能有機會讓我拜倒在佛陀腳下已是我最大的福報了,哪裡還敢逆天去扯拉佛陀的頭髮呀!真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,請佛陀原諒弟子的無明愚癡。”     佛陀見我不敢動身,慈悲和藹微笑著對我說:“弟子啊不用懺悔,別內疚,前不久我去理髮,理髮店裡有個挺有名的專業髮型設計師看到我說,我幫您做一個假髮,我做的假髮是美國最最模擬、最好的,不會比您現在這個差。我說我的是真發。’啊?’他張大嘴巴,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的頭髮。當時給我剪頭髮的理髮師馬上對他說,頭髮是真的!他這才相信。連專業技術人士都懷疑我頭髮是假的,很多人要懷疑也不奇怪,你別自責,不掛礙啊。但是你今天一定要親自拉扯我的頭髮看看到底是真是假,你才會消除疑慮。”我連連道歉懺悔,不敢上前。這時佛陀便以命令的口氣對我說:“今天必須過來拉,不拉你解除不了疑慮,這樣對你不好!”都說我樓秀青膽大,但再大膽也不敢逆天在佛陀頭上去拉扯頭髮呀!即便是佛陀親自叫我拉的!我的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,不敢造這不恭敬之業。   […]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八)

August 3, 2017 Hzsmails 7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八) 人才之成就者,具內因必依外緣之助耳,無或之幫獨木何房,頑石美玉依藝或之精雕而絢麗之道,理法如是。 一個人具備了真才實學,僅僅是具備了成為人才的內因,不過是一個基礎而己。如果沒有外因的輔助,他是絕不可能成才的,是不會對人類有益的。因此,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首先要知道,一個人才的成功,具備內因只是單方面,還得具備外緣的幫助,正如一根再好的木頭,也必須要經過工匠的處理,並與很多料配搭起來,才能建築高樓大廈。又如一塊璞玉,即便它是一塊很好的玉石,但若不拿給高級工藝師去精雕細琢,把它做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,它最終還是頑石一塊,是沒有一點用處的,這就是才力之真理。   文章來源:https://hzsmails.org/2017/08/%E7%AC%AC%E4%B8%89%E4%B8%96%E5%A4%9A%E6%9D%B0%E7%BE%8C%E4%BD%9B%E8%AA%AA%E3%80%8A%E4%B8%96%E6%B3%95%E5%93%B2%E8%A8%80%E3%80%8B%EF%BC%88%E4%BA%8C%E5%8D%81%E5%85%AB%EF%BC%89/ […]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七)

August 2, 2017 Hzsmails 8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七) 驕敵巨害,知一狂二,點滴之因唯吾巨識,驕之人遠,傲之或離,事成業就之死敵也。忠士、智士怎分別相?二士遠離驕敵,知百言百乃忠士,識千而應機所說乃智士也。   本題為兩個問題,上言驕敵巨害的關係,下言忠士、智士的區別。驕敵巨害,知一狂二,點滴之因唯吾巨識。就是說,驕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敵人,它是要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害的。一個人如果只知道一點,就自己夸夸其談,將其吹成兩點,抬高實相,吹捧自己;或者得到很少很少的一點經驗,而說他具有很多很多的知識,明明自己膚淺庸薄,非把自己說成深厚淵博,這種人就是驕傲的人。一個人如果驕傲了,目空一切,妄自尊大,別人就會認為你虛假不實,包括你的朋友、親人和其他人往往就會離開你,不願意和你來往,此時你要想成就事業是不可能的,因為沒有人來幫你,所以說這是事業成就的一種死敵。  忠士,智士怎分別相?人們在社會生活當中,分成很多個層次,這裡只淺講怎麼樣來區分忠士和智士。兩種人均遠離驕傲,即是這兩種人士都是決不可能驕傲的。知道一點說一點,知道兩點說兩點,不誇大不縮小,這就叫忠士。明白一千條知識的道理,但是凡能造成矛盾的或無法給人帶來利益的就不說,或者能給人帶來利益的、能給人增長福益的就說,也就是該說的就說,不該說的暫且不講,這就叫做智士。智士的觀點是應機所說,時機不到不說,時機到了即說,一切均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說。 […]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六)

July 31, 2017 Hzsmails 8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六) 人生明達之道,悟于挫折迭起之踐,凡事之解者,必于親身所歷之驗也,無實之聞,聞而無實,故身之所歷親見本來,得以明達之理。 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怎樣才能明白一件事物的真理或體悟自我境界的真諦呢?這當中主要的一點,不單是聽來的,也不單是看來的,而除看和聽之外,必須善於在無數次的失敗當中去尋找經驗和教訓,經過實踐的印證和對失敗的內心檢討,然後才能對一切事物有內鑒性的了解,才能得到真理。因此說,必須要親身經歷,自己才能有所體驗。如果只是道聽途說而沒有親自去實踐,那麼所得到的並不是事物的本質。所以,只有我們親身經歷、親眼所見、親自實踐所得來的經驗才是明達之道理,才是真理。   文章來源:https://hzsmails.org/2017/07/%E7%AC%AC%E4%B8%89%E4%B8%96%E5%A4%9A%E6%9D%B0%E7%BE%8C%E4%BD%9B%E8%AA%AA%E3%80%8A%E4%B8%96%E6%B3%95%E5%93%B2%E8%A8%80%E3%80%8B%EF%BC%88%E4%BA%8C%E5%8D%81%E5%85%AD%EF%BC%89/ […]

陳恆寶生脫不掉邪教妖魔的真身 ——誹謗佛法僧五戒全犯,五逆惡罪非釋種子

July 28, 2017 Hzsmails 1

陳恆寶生脫不掉邪教妖魔的真身 ——誹謗佛法僧五戒全犯,五逆惡罪非釋種子 惭愧佛弟子:拉珍   邪教恒生派創始人陳恆寶生及其邪恶弟子,已經赤裸裸暴露了邪教的本質。他们為了對波旬魔王表明效忠的立場,又特別寫了一篇“恆生弟子要說的話(八)”,讓大家更清楚地知道,他們效忠的是波旬魔王,是公開對抗佛教的獨立的邪教恆生派,而不是佛教,以證明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邪教“非釋種子”。但他們卻忘了,非釋種子是“應當滅擯”的對象。 […]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五)

July 26, 2017 Hzsmails 7
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二十五) 風順之道莫放肆而疏忽之,艱難之途當振作而謹慎之,面順而失之慎災必至焉,迎難行而奮取福田由然。 我們任何一個人,處在一帆風順、幸福的道路上的時候,千萬不要放肆和疏忽,而應該自己非常小心翼翼,謙虛謹慎地生活,因為一個人的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,凡是人皆屬無常性變化,任何人都是如此,這是不變的定理,因此只有謙虛謹慎才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不測。在艱難困苦的時候,則應該提起精神,振作意志,沉著地去處理問題,頑強地去爭取。如果說面臨順境便失掉謹慎,那麼終歸災難會落到你的身上。遇到了艱難困苦,如果我們去奮鬥、去爭取,終歸會戰勝艱難困苦,最後會得來成功,會爭取到幸福。   文章來源:https://hzsmails.org/2017/07/%E7%AC%AC%E4%B8%89%E4%B8%96%E5%A4%9A%E6%9D%B0%E7%BE%8C%E4%BD%9B%E8%AA%AA%E3%80%8A%E4%B8%96%E6%B3%95%E5%93%B2%E8%A8%80%E3%80%8B%EF%BC%88%E4%BA%8C%E5%8D%81%E4%BA%94%EF%BC%89/ […]

到底有誰認得佛法?(之二) ——從修行人的「種」與「品」談起

July 25, 2017 Hzsmails 2

到底有誰認得佛法?(之二) ——從修行人的「種」與「品」談起 拉珍 昨天在新浪網上看到一句話,讓我啞然失笑,同時想到很多。這是一個匿名網友的回應,是回應一篇質疑某知名藏密高僧是否是凡夫的文章,當中有這麼一句:「我最看不慣有些沒種沒品的所謂高僧大德……」乍一看有點粗陋,而且用「沒種沒品」來抨擊所有高僧大德那是錯誤的,古往今來,多少德品超然的聖僧巨德度生弘法,功德威威,豈堪一個凡夫隨意詆毀?不過,他用了一個「有些」加以簡別,那就無可厚非了。現在確實有那麼一些所謂的高僧大德是混進「珠」列的「魚目」,用沒種沒品來標誌他們,並不過分,而這個「種」與「品」的概念,也頗耐人尋味。   […]